
《所见》(清)袁枚
- 13
所见
(清)袁枚
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
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【简介】
袁枚(公元1716年—公元1797年)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清代诗人、散文家,主张性灵说。乾隆四年(1739年)进士。代表作为《所见》等。
【注释】
[1]牧童:放牛的孩子。
[2]振:回荡。
林樾:树林。
[3]意欲:想要。
捕:捉住。
鸣:叫。
球盟会APP[4]立:站立。[插图]
【翻译】
牧童唱着歌儿,骑在黄牛的背上。那嘹亮而又欢快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着。这时候,他突然想要抓住那只在树上不停鸣叫的知了。于是,他赶紧闭口不唱歌了,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的下面。
【赏析】
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根据自己所见到的景象所写的一首小诗。
“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”,作者既使用了“牧童骑黄牛”“林樾”等视觉描写,也使用了听觉描写。这样,不仅写出了牧童的活泼,也通过歌声的描写,烘托出了当时环境的幽静。作者仿佛陶醉在这宁静的画面之中了。突然之间,歌声停止了,只剩下知了还在鸣叫,树林显得更加安静了。
“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”,作者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森林中声音的变化,也写出了牧童从动到静的转变。这种变化既让人感到突然,同时又很自然,因为牧童这种行为的变化是有原因的。一开始唱歌是因为骑在牛背上,无所事事;看到鸣叫的知了之后,儿童好动、好玩、好奇的天性就显现了出来,他想要抓住这只知了,所以就停止了歌唱,悄悄地站在了树的下面,等待时机。牧童天真、专注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写到这里,诗歌就结束了,至于牧童最后到底有没有抓住知了,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。因为作者在诗歌中重点描绘的是牧童的形象和当时的画面,所以“捕蝉”的结果并不是作者所关心的。这样,诗歌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,让我们自己去填补。